
二战爆发后,日军进驻“南进”门户法属印度支那,使之成为入侵东南亚的桥头堡、切断国际援华通道的跳板和针对美英的战备基地。日本此举导致美英采取强硬的反制措施,日本则孤注一掷偷袭珍珠港。日本进驻法属印支郑州配资服务,如何成为这一系列事件链条中的关键一环?

01/
日本确定“南进”战略,力图切断滇越铁路
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过程,始终伴随着“北进”还是“南进”的战略之争。1936年8月7日,广田弘毅内阁召开五相(首相、陆相、海相、外相、藏相)会议,通过了《基本国策纲要》(亦称《国策基准》),其中并列了“北进”与“南进”战略。
日本的“南进”战略,以控制中国南方为前提,然后要控制法属印度支那(简称法属印支),在此建立全面入侵东南亚的桥头堡。
法属印支,大体包括如今的老挝、越南和柬埔寨。19世纪后半叶,法国把这一地区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。
对于日本来说,占领法属印支具有多重目的:1.切断中国取得外援的重要通道;2.夺取橡胶、锡、锌、钨等战略资源;3.建立进攻美、英、荷东南亚殖民地的基地。
1937年8—11月的淞沪会战后,日本先是切断上海以南至汕头之间中国船只的通航,后又将断航区域扩大到除青岛及“第三国领土与租借地”以外的整个中国沿海海面,迫使中国主要通过粤汉铁路和滇越铁路进出口货物。
日本海军还相继占领东沙岛、金门岛、海南岛,将西沙、南沙群岛编入台湾总督府管辖之下。
当时,滇越铁路是中国获得武器等重要物资的主要通道之一。这是一条由法国工程师于20世纪初期修建的从中国昆明到越南海防的铁路。

1937年9月27日,日本驻法大使馆向法国外交部紧急要求禁止输送援蒋武器。法国于10月16日被迫承诺,严禁经由法属印支对华运输武器,但已成交的军需物资且已在途中者可继续运输。
中国驻法大使顾维钧就此与法国进行交涉。法国的态度是,如能得到英美的防卫保证,则可重开援华通道。在11月的布鲁塞尔会议上,法国未能就此得到英美的保证。
在布鲁姆内阁(1936—1937)时期,法国允许1937年8月前成交并于10月前搬出的物资通过滇铁铁路运输。1938年,达拉第内阁(1938—1940)允许法属印支当局开放滇越铁路。
同年6月下旬,日本外相宇垣一成向法国驻日大使亨利提出,派遣调查团到法属印支监察武器运输,遭到拒绝。
1938年6—10月的武汉会战后,日本军部与外务省认为,侵华战争之所以长期化,是因为列强援华抗日之故。于是,日本决定以轰炸的可能性威胁法国关闭滇越铁路。
10月21日,日本攻陷广州,使中国失去了华南国际通道,滇越铁路便成为中国进口武器的最重要通道。
1939年8月,欧洲局势紧张。法国担心日本加入德意一方,因而对日提出改善彼此关系。
这一年,日本通过诺门罕战役领教了远东苏军的强悍战力,自此放弃“北进”而选择“南进”战略。
11月初,为切断滇越铁路,日军发动南宁作战。占领南宁后,日本外相野村吉三郎向法使提出:停止运输援华物资,日本派遣军事专家团到河内,但遭到拒绝。日本海军、陆军、外务三省一致决定,轰炸滇越铁路中国云南地段。
至翌年2月昆仑关失陷前,日军4次派飞机轰炸滇越铁路,造成大量死伤。但法国不断修复铁路,恢复通车。
02/
维希法国时期,日本与法属印支交涉
1940年6月18日,日本四相(首相、外相、陆相、海相)会议决定以行使武力为威胁,迫使法国同意切断滇越铁路,参谋本部指示驻南宁日军越境侵入法属印支。
日本在外交施压的同时,将一部分舰队开到北部湾示威。日本华南方面军参谋副长佐藤贤了企图借口切断滇越铁路,策划昆明作战。日本参谋本部作战部长富永恭次派遣作战班长高月保飞抵广州,指示华南方面军派驻南宁的第22军之一部进驻法属印支北部。

6月18日,日军第22军第5师团第21旅团从南宁出发,前去占领国境一带。日军要求法国停止援华,并获取进攻昆明时使用云南铁道的权力,否则将出兵占领法属印支。
6月19日,日本利用法国战败和即将停战的时机,向法属印支总督乔治·卡特鲁提出了最后通牒,要求关闭所有通往中国的补给路线,并允许日本视察队进入。鉴于法国已战败,乔治·卡特鲁于6月20日接受了日本的要求。

6月20日,法使亨利对日本表示,法国不仅关闭法属印支通道,还同意日本派监察团到当地。其后,西原一策监察团进入法属印支。
6月22日,日本提出第二个要求:将法租广州湾的海军基地转让给日本,并在7月7日之前完全关闭中国边境。7月3日,日本提出第三个要求:日本空军和作战部队要获得通过法属印支的过境权。
6月底之前,最后一班载有军需品的列车由法属印支开往昆明。
7月初,海军上将让·德句接替乔治·卡特鲁就任法属印支总督。他敦促法国政府拒绝接受日本的要求。

7月27日,日本大本营与政府联络会议通过了陆、海军部提出的《应对世界局势变化的时局政策大纲》,确定了“南进”方针。其内容包括:促使法属印支停止援蒋,使其负责日军补给并同意日军通行、使用机场等,根据形势可对其动武。上奏裕仁天皇后,该案成为日本“南进”的纲领。
8月30日,日法签署《松冈─亨利协定》。其中规定:法国维希政府保证在法属印支向日本“提供军事上的特殊便利”,在经济上给日本“较其他第三国优越的地位”,原则上同意日军进驻河内。
9月3日,法属印支陆军司令莫里斯·马丁与日方开始在河内进行谈判。9月4日,马丁与西原一策签署协议,日军取得进驻法属印支北部和使用当地机场的权利。
03/
1940年9月,日军进驻法属印支北部
1940年9月5日,日本南方陆军组建法属印支派遣军,西村琢磨少将任司令官。当马丁与西原一策谈判时,一支日军舰队正在海南岛外等待将法属印支派遣军运到河内。
9月6日,在《西原─马丁协定》尚未传到的情况下,日军第22军的一个步兵营越境至法属印支20公里处,引发了军事冲突,日法交涉暂停。
9月13日,日本陆海军拟定《今后法属印支问题措施》,在四相会议上获得通过,决定不论现地交涉是否成功,都须于22日零时以后进驻法属印支北部。
9月18日,日本发出最后通牒:日军预计在9月22日22时(当地时间)无视任何协议进驻法属印支。让·德句要求尽量减少进驻日军人数。日本先是要求派25,000名士兵,9月21日减少为6000人。
9月22日,日本最后通牒到期前7个半小时,莫里斯·马丁与日方签署一项协议,授权6000名日军在红河以北驻扎,使用4个机场,并有权将第21军的一个师经海防调往中国其他地方。该协议在21时前传达给了军的所有相关指挥部,这时离最后通牒到期还有1小时有余。但日军并不想等待,第22军第5师团长中村明人中将派部队越过边境。

从9月22日到26日,日法两军在法属印支北部发生了军事冲突。9月25日,法军在谅山铁路的阵地被日军装甲部队包围。9月26日,法军投降。日军第5师团强行进驻镇南关南方的谅山与同登地区。

9月23日,维希政府就日本违反协议的行为提出抗议。但在日德两国的压力下,维希政府接受日本通碟,允许日军进驻法属印支北部。
9月24日上午,日本航母舰载机在北部湾袭击了法国的海岸阵地。9月26日,日军在海防以南上岸。接着,坦克在第二次登陆时上岸,日本飞机轰炸海防。下午,日军约4500 名士兵和十几辆坦克已在海防城外。
9月26日晚,日本占领了河内郊外的嘉林空军基地、云南边境老街的铁路站并控制河内至谅山的铁路,在海防港驻扎900人,在河内驻扎600人。
日本进驻法属印支,不仅是为侵华作战提供便利,同时也是为入侵东南亚准备支点与基地。从军事角度讲,日军成功进占法属印支北部。但日本的行动引起了美英的强烈反弹。美英看清了日本的真实意图,放弃了对它最后的幻想。
9月26日,罗斯福总统宣布对日本实行废钢铁禁运。英国也宣布重启滇缅公路。日本已不可能从美国获得废铁、航空高级挥发油等重要物资,于是东南亚资源在日本对外战略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。
9月27日,日本与德意签署三国同盟条约。
12月9日,日本与法国达成协议,确认法国对其军队和行政事务的主权,而日本军队则可以自由地从法属印支与盟军作战。维希政府同意日军在印支驻扎4万名士兵。
04/
1941年7月,日本进驻法属印支南部
1941年6月5日,日本海军提出《当前形势下帝国海军应持态度》。其要点包括:1.如能确保泰国、法属印支及荷印的供给,则大致可以实现军备及生产力扩充;2.如果英、美、德保持战争状态,将很难从英美获得战争资源;3.即使日本保持中立状态,目前国内产量及储藏量也无法满足扩充生产及国防计划;4.泰国、法属印支、荷印的橡胶、锡、镍也是英美必需物资,如日本控制这三处,则可以破坏对手的国防计划和持久战企图。
6月6日,在确认德国即将进攻苏联的消息后,日本陆、海军部正式通过了《对南方施策纲要》,要求在发生下列事态时“行使武力”。1.由于英美荷等对日禁运,威胁到日本之“生存”时;2.美国单独或与英、荷、中等合作,逐步加重对日包围态势,日本在国防上达到难以忍受之程度时。
6月11日,杉山元参谋总长要求松冈洋右外相促进对法属印支政策,以便向其进驻兵力。

6月12日,陆、海军提出的《关于促进南方施策事宜》在大本营与政府联络会上得到批准。永野修身军令部总长主张,日本进军法属印支时,如遭拒或英美荷干涉,则须行使武力。松冈洋右外相则强调,进驻法属印支就相当于军事占领,这与此前保全法属印支领土的声明相矛盾,且将加剧日英冲突。武藤章军务局长则提议先仅派占领机场的兵力。
6月16日,松冈外相再次强调,日本进驻法属印支会造成国际失信。他还透露,根据驻德大使来电,苏德下周开战,这会导致“世界大战”;苏英结盟,美国将站在英国一边参战,建议军部重新考虑。
杉山元则主张,即使苏德开战,也需进军法属印支南部,及川古志郎海相、东条英机陆相都赞同。
1941年6月22日拂晓,德军全面入侵苏联,苏德战争爆发。松冈外相上奏天皇主张:“日本应与德国合作讨伐苏联,为此应暂控对南方政策”。当日,参谋本部的田中新一作战部长、冈本清福情报部长与陆军省的武藤章军务局长开会,一致决定:不因苏德战争的爆发而改变“南进”政策。陆军又与海军进行磋商。
6月23日,陆、海军军务局长与作战部长开会进行商讨。他们判断,英美在军事上“对日压迫”,美、英、中、荷有形成对日包围圈(即“ABCD包围圈”)的态势。结论是:对英美作战初期,须攻下菲律宾、马来亚、荷印等地,强化日本战略态势,建立获取军需物资的基础。
日本高层认为,苏德战争爆发后,来自苏联的威胁减轻,英美在中国和东南亚形成了对日包围圈。日本大本营决定,7月下旬向法属印支南部进军,并笼络泰国。大本营判断,英美等在毫无胜算的情况下,会在战略上放弃抗日政策。
6月24日,日本内阁会议决定了“东南亚政策”,25日得到大本营与政府联络会议的通过。文件规定:迅速与法属印支建立军事联合;在法属印支特定区域建设并使用航空基地与港湾,在法属印支南部进驻所需军队,并要求法属印支为日军进驻提供便利;如果法国政府或法属印支当局拒绝,则以武力贯彻目的。
近卫文麿首相、永野修身军令部总长、杉山元参谋总长联合上奏天皇并获同意。此后,日本通过驻法大使与维希政府展开交涉。
7月2日,日本御前会议通过了《随着情势推移之帝国国策纲要》,决定进驻法属印支南部。7月3日,日军下达准备进驻的命令,在中国海南岛集结了约4万兵力。
7月14日,日本驻法大使向维希政府提出下列要求:修建金边、西贡、边和等8个航空基地;建设西贡、金兰湾港口,并作为海军基地使用和管理;驻扎必要的兵力。
7月19日,日本提出,不论法国是否同意,日军将从7月24日开始强行进驻。
7月21日,法国政府只好同意日军进驻。7月23日,日本与法属印支当局签订《共同防卫条约》。
日本进驻法属印支南部的举动,引起了美国的强烈反应。
7月24日,罗斯福总统召见日本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,劝告日军撤出法属印支,并提议让法属印支中立。他说,由于美国国内强硬的对日舆论,将不得不对日本采取石油全面禁运。他警告说,如果日本为了获得荷属东印度的石油而强行武力进驻,英国已做好对日宣战、保护荷印的准备;届时,美国由于与英国的关系,有可能也会向日本行使武力。
7月25日,美国宣布冻结日本在美资产。7月26日、27日,英荷两国和荷属东印度也相继采取同样措施。
但是,从7月28日起,日军仍旧开始进驻法属印支南部,修建航空基地等各种军事设施。这样,日本把英国在东南亚的最大根据地——新加坡纳入空袭范围。另外,日本还获得了南方作战的舰队基地。
法属印支的军队和民政当局被允许保留,但被置于日本的密切监督之下。
7月29日,日法互换《军事合作相关公文》。日本迫使法国同意其在法属印支南部驻扎必要数量的军队、舰艇及航空部队;允许日本使用法属印支的岘港等8处航空基地,将西贡和金兰湾作为海军基地;日军可在上述地区建设所需设施,进行宿营、演习、训练,自由行动;法国政府需向日军提供必要的货币。

7月31日,日本先派海军航空部队进驻西贡,后派法属印支派遣军进驻法属印支南部,在西贡设置本部,并进驻法属印支与泰国边境线。日本海军编成南谴舰队,以便随时使用金兰湾。
当时日本也意识到,入侵法属印支南部将导致日美开战,但又幻想“以战止战”。美英则开始对日本采取一系列强硬的反制措施。8月1日,美国全面停止对日本出口石油。美英领导人发表“大西洋宪章”,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。12月8日(日本时间),日本孤注一掷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,太平洋战争爆发。
宏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